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新闻资讯 >>集团新闻 >> 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基本情况概述
详细内容

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基本情况概述

一、河南省情简介

  河南简称“豫”。位于中国中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古有“中州”、“中原”之称。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璀璨文化的摇篮。

  河南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 -116°39'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接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河南地理位置优越,古时即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贾云集之所。今天,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过渡地带,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更加凸显了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依托河南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加速推进高铁、城铁建设,着力构建陆空对接、多式联运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枢纽地位再次巩固提升,交通优势进一步彰显,城市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河南高铁建设以郑州为中心,“高铁两小时经济圈”已覆盖半径500公里、人口4.08亿、近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郑州正在成为全国重要的“米”字型高铁交通轴,与国家快速铁路网有机衔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四面八方”轴带发展格局,实现覆盖半径700公里、人口7.2亿的“高铁两小时经济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发展,对中国航空货运布局是极大的优化,推动了航空港经济发展,带动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全方位扩大开放。河南内河航运工程的发展具有“向下与淮河水系、长江水系贯通,向上与铁路、公路主通道连接,与能源产业基地衔接”的特点。沙颍河向上可以深入豫西南资源腹地,横贯京广、京九两大干线铁路。淮河上连宁西铁路,横穿京九干线。出海大通道的打通,大大拉动了水路运输发展。河南已形成了以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为主体,各种运输方式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立体现代化大交通格局。

  交通的大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河南农业的发展,加强了物质、人员和信息的交流,也带动了并加快了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打开了通道。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优势多多。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河南在粮食生产方面有较为扎实的基础,连南贯北的交通优势,不断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日益增强的农业科技水平,机制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蓬勃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河南资源环境简介

(一)气候资源

  河南大部分地区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充沛。全省由北向南年平均气温为10.5~16.7℃,年均降水量407.7~1295.8毫米,降雨以6~8月份*多,年均日照1285.7~2292.9小时,全年无霜期201~285天。

  河南省气候兼有南北之长,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境内延绵起伏的山脉和河流的滋养,使中原大地物产丰富,名优农产品众多。充足的光照、热量、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人口资源

  截至2016年,全省总人口达到10788.14万人,常住人口9532.42万人,其中农村常住人口4909.2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1.5%。2016年全省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有九成以上在省内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总量达到2876万人。河南省人口基数大,全省人口中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大,人多地少的困境正在加剧。

(三)土地资源

  河南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73%。其中,耕地面积12188.9万亩,居全国第三位,人均耕地仅有1.14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1.52亩,河南以占全国6.5%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10.3%的粮食。

  全省主要土地分7类,其中耕地12188万亩、园地347万亩、林地5360万亩、草地1020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079万亩、交通运输用地644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581万亩,以及部分其他土地。综合考虑现有耕地数量、质量和人口增长、发展用地需求等因素,河南耕地保护形势仍十分严峻,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省情没有改变。

(四)水资源

  河南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内河流大多数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60条。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403.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约383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

  河南省降雨由于受季风影响,主要集中在6、7、8月份,容易在鲁山和太行山、伏牛山东麓一带形成暴雨区,造成洪涝灾害,降雨总体上呈现南多北少、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2015年全省年降水量704.1毫米,降水总量1165.487亿立方米,全年水资源总量为287.17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234立方米,各行各业总用水量222.83亿立方米,其中农林牧渔用水120.09亿立方米,农田灌溉用水110.90亿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作物的生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河南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河南农业发展情况

(一)粮食生产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指出粮食生产是河南省的“一大优势、一张*”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粮食是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河南作为全国粮食大省,也是全国粮食核心生产区,多年来河南省认真贯彻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率先展开建设高标准粮田,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且将科学技术广泛运用到粮食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实现了粮食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

  2009年,国家印发实施《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规划》以黄淮海平原、豫北豫西山前平原和南阳盆地三大区域的95个粮食主产县为核心区主体范围,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3.5%、基本农田面积的85%。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主要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稳定增长的核心区、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示范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发布以来,全省上下齐心协力,统筹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土地整治、小型农田水利等项目,在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农业科研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截至2016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5313万亩;粮食总产量由2007年的1049亿斤增至2015年的1213.4亿斤,提前5年完成了《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要求河南到2020年增产155亿斤粮食的任务。2016年,克服不利天气影响,粮食总产量达到1189.32亿斤,仍处于历史第二高位。2016年,河南粮食生产连续11年超千亿斤,粮食生产持续保持高位运行。其中,夏粮产量695.36亿斤,位居全国第二;秋粮产量493.96亿斤,下降了3.3%。小麦产量693.20亿斤,下降1.0%,居全国*;玉米产量350.59亿斤,下降5.4%。油料产量619.09万吨,增长3.2%。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23.82亿斤,增长4.7%,居全国第三。瓜果类农作物产量389.71亿斤,增长11.4%。

(二)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达的畜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畜牧业,对保障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河南畜牧业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质量导向,实施集聚发展、集约经营、产业融合、高效安全,持续在调结构、提质量、育主体、增效益、破瓶颈、控风险上下功夫,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畜牧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省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畜牧业产业化、生态化、品牌化发展成效明显,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提高,畜牧大省地位更加巩固,畜牧业现代化全国领先。

  截至“十二五”末的2015年,全省畜牧业产值已达到2445.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稳居全国前列。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11万吨、410万吨、352.3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二位、第二位、第四位。全省生猪饲养量为1.05亿头,居全国第二位;牛饲养量1482万头,居全国*位;家禽饲养量16亿只,居全国第二位;羊饲养量4052万只,居全国第四位。畜牧业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29家,畜牧产业化集群达61个,生猪、家禽、肉牛年屠宰加工能力分别达9000万头、11.1亿只、124万头,乳制品年加工能力达300万吨。全省已建成省市县三级兽医实验室144个,设立动物卫生监督分所1080个、疫情监测网点6180个;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畜牧兽医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乡三级四层执法体系;综合防控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日趋向好。

(三)农产品加工业规模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品牌大省,农产品加工业连续多年稳居全省*支柱产业,已成为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在省委、省政府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指导下,河南采取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积极扩大对外合作和招商引资、切实加大财政金融支持、着力深化科企合作、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合作机制等措施,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蓬勃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壮大、农产品加工出口稳步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2016年末,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78万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779家,实现营业收入2.33万亿元,约占全省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2016年,河南食品农产品出口首次突破200亿元。在出口产品种类上,食用菌出口货值达69.79亿元,与2015年相比增长11.09%,茶叶出口3.23亿元,增长299.81%,增幅居首位。增幅较大的还有:蔬菜出口11.92亿元,增长105.86%;三门峡市水果出口10.40亿元,增长20.98%。

  河南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培育出了一大批豫字号农业品牌,全省有21个农产品品牌被命名为“中国*”,47个农业企业的产品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2230个。目前全国市场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产自河南。由此可见,一大批农业企业、农业品牌正在享誉全国、走向世界。建设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的落地,将进一步推动河南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促进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助力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

(四)农业机械化能力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标志。为加快全省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步伐,河南坚持惠农政策不走样, 完善实施办法,强化综合服务,加大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应,从加大农机装备总量、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及增加农机购置补贴等方面带动了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2016年,河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9.1%,比2015年提高1.6个百分点,小麦、玉米、水稻、花生分别为98.9%、90.8%、74.1%、55.1%。其中,花生收获机新增3737台,机收率达45.6%,提高6个百分点。2016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9858.82万千瓦,比2015年下降15.8%。农用拖拉机372.22万台,下降2.0%。全年全省实施农机补贴资金20.243亿元,补贴机具13.6万台。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河南将统筹推进“四优四化”。农机将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围绕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聚焦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个环节,提升机械化生产水平和作业质量。

(五)农业科学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是确保粮食安全、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多年来,河南省始终坚持“科教兴农”战略,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治理,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改革农业科技评价与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大力推进新品种的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培育、研发和推广,小麦、玉米、花生等主要农作物的育种科技多年来一直都在全国保持领先水平。

  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矮抗58”和玉米新品种“郑单958”、“浚单20”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豫麦49号”、“豫玉22”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小麦品种 “矮抗58”推广2.3亿多亩,连续5年成为全国主导品种,增产小麦86.7亿公斤,实现增产效益170多亿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麦”!2016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完成的“芝麻优异种质创制与新品种选育技术及应用”项目和“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的选育与应用”项目,分别荣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郑麦7698”连续三年被农业部推荐为我国小麦生产主导品种,创造了千亩方亩产752.5公斤和15亩方亩产756公斤的我国强筋小麦高产纪录。农业科技的进步,为现代农业提供了先进的农业机械、运输工具、生产性建筑设施等生产工具,改善和提高了现有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规模效益化,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投入产出率。

(六)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

  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竞争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强农业发展优势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河南省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便利的区位交通优势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大力实施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2012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全省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体制。截至2016年底,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达到207个,其中郑州市14个,开封市6个,洛阳市7个,平顶山市5个,安阳市9个,鹤壁市10个,新乡市10个,焦作市12个,濮阳市9个,许昌市9个,漯河市11个,三门峡市8个,南阳市13个,商丘市12个,信阳市17个,周口市16个,驻马店市13个,济源市3个,兰考县2个,汝州市3个,滑县3个,长垣县2个,邓州市2个,永城市3个,固始县3个,鹿邑县2个,新蔡县3个。覆盖全省,涵盖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等多样化的农业产业化集群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带动效应显著,推动河南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集约化进程不断加快。

  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七)林业生态建设水平

  河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兴林富民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开放,着力提升全省森林覆盖率和增加森林蓄积量,推进现代林业发展,提升林业生态省建设水平,为建设美丽河南做出新的贡献。2016年全年共营造林449.4千公顷,其中人工造林97.7千公顷。2016年年末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30个,面积达760.59千公顷,其中*自然保护区13个。森林公园117个,森林总蓄积量2377.32万立方米。其中*森林公园34个。森林覆盖率23.62%。

  河南省林业厅2016年印发《“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计划营造林3000万亩,新增森林蓄积量31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00%。“十三五”期间,河南将着力构建“四区三带”及黄河明清故道生态走廊的生态空间格局,大力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工程、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林业产业建设工程、林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工程等九大国家重点工程,积极实施省级重点工程,谋划储备一批区域林业重点建设项目。《规划》的出台加快了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绿色产品的需求,持续提升林业生态省建设水平。

(八)“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为了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的优化,实现可持续的产业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进一步推动智慧农业的建设进程,需要全面及时掌握农业的发展动态,这需要依托农业大数据及相关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建设一个农业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农业大数据平台来支撑。加快现代农业大数据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是推进河南农业现代化的新动力。目前河南正在积极推动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建设,计划到2018年,基本建成国家交通物流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区、国家粮食大数据创新应用先行区、国家中部数据汇聚交互基地、全国重要的大数据创新创业基地。

  2016年11月,河南省陈润儿省长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出台《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计划》。以“一个中心、三个系统”(即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农业监管与指挥调度系统、农业综合服务系统)为核心,加快“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

  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有效途径。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有利于构建完善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有利于促进农民创新创业发展。


一家主营农产品销售、批发、代理的集团公司

主营农产品销售、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发运营管理、品牌代理、电子商务、仓储物流配送、实体生鲜连锁店、农产品种植基地业务的集团公司

扫一扫
访问公众号

底部导航:

Copyright @ 202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晟铭实业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0028912号-1

seo seo